徐匡的寂寞之道、艺术之道 匠心独行——徐匡独版画艺术展引人思考

 

 徐匡的寂寞之道、艺术之道  

匠心独行——徐匡独版画艺术展引人思考

本报记者 胡立辉

人们说我艺术长青,其实没有什么奥秘,就是关注生活。

——徐匡

 

3月17日,北京,145天没有降水的记录被一场纷纷扬扬的春雪打破。

这天,铁凝、刘大为、杨晓阳、吴为山、孔紫、阿鸽等数位文艺界名家齐聚北京画院美术馆,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北京画院共同举办的“匠心独行——徐匡独版画艺术展”。

这天,正是版画家徐匡80岁生日,此次展览也是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与徐匡先生的一个八年之约。2010年1月6日,同样是一个下雪的早上,“阳光高原——徐匡作品展”作为徐匡在京的首次个展,于北京画院美术馆成功举办。

时隔八年,两次展览,两场久违的雪,并没能影响展览的热度,是徐匡的艺术把温暖带给了大家。

 


开幕式嘉宾合影

此次“匠心独行——徐匡独版画艺术展”,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徐匡的创作脉络,展示了其1954至1958年在中央美院附中求学时期的习作,附中毕业进入四川美协后的获奖佳作,尤其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创作的独版画,作为专题于美术馆二楼集中与观众见面。

何为独版画,其艺术价值是什么,徐匡的艺术人生所表征出的学术意义有哪些,透过展览可窥见一斑。

 

徐匡,中国现当代版画的领军人物,上世纪80年代即已成为“全国美展得奖专业户”,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引领了新中国木刻版画的发展。然而,作为一位成功的版画家,晚年的徐匡并不为市场所左右,他大胆放弃原有艺术样式,打破以往版画的创作习惯,开始了独版画的探索。


 

艺术家徐匡与夫人阿鸽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徐匡,淡定、沉着。他平和地用全身心去感悟自然,从生活中发现美,通过静寂的心灵升华,嬗变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尤其是他以西藏高原为题材的作品,其刻刀和画笔下所雕琢的人物形象独具个性、典型性和人文关怀精神。《主人》《高原的阳光》《在那遥远的地方》《奶奶》《山寨依然美丽》……在布满岁月痕迹的老藏民的脸上,徐匡并未着意刻画他们苦难的记忆,而是凸显藏民的美好憧憬,这使得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浪漫现实主义的诗意感。

在人们热衷于艺术的包装与宣传,为市场而拼搏,为名利而喧喊的当下,耄耋之年的徐匡甚至并未办过几次展览。

正如此次展览的主题“匠心独行”——“匠心”,指艺术家既需有匠人般精湛的技艺,又要具备数十年如一日,一以贯之地坚持、探索自己创作道路的精神;而“独行”则揭示了艺术家创作中必须忍耐寂寞,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方能达到艺术至高境界的过程。六十年如一日,艺术求索的道路上,徐匡是这样做的。


以刀代笔,开拓独版画创作
淡泊名利的创作状态令徐匡拥有着独立之精神和特立独行的勇气,并不随现代艺术潮流而动。这一点,此次展览集中呈现的徐匡的独版画足可印证。

徐匡的独版画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前后,周思聪、詹建俊到访徐匡画室,二人一致认为,徐匡的版画从技术层面已至极致,木板原版即为一幅完整的绘画,建议徐匡留下刻板不再印刷。由此,徐匡开始有意识地刻制不再用于印刷的独版画,至今累计创作近百幅。

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独版画”是相对陌生的概念。作为徐匡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独版画即将刻过的板子变成作品,不再用来印制版画。这种创作形式既保留了版画的黑白关系,又因创作者以刀代笔,增添了画面的肌理感和随机刻画的趣味性。借助木板的原木色、特殊的纹理,以及木板上的素描稿,徐匡所描绘的形象,光影、明暗、质感、触感,一挥而就。

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事业部副主任、东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蒋文博在其文章《独版的意义——徐匡的木刻观念及其历史价值》一文中指出,徐匡的“独版木刻”(独版画)具有三重特性:一是,从根本上看,仍属于绘画的范畴,作者在创作中,同时兼用炭精笔描绘、刻刀雕镂、原木花纹和底质呈现等,材料上的综合性,均是为绘画表现所服务;二是,刀法与笔法的辩证转换,构成了新的艺术语言体系。三是,“计白当黑”的创作方法。综合以上三点,从创作的形式过程看,徐匡的“独版画”,区别于版画创作领域将刻好的木板统称的“原版”,区别于源自云南的“绝版木刻”,同时区别于“独幅版画”。


创变不息,寂寞徐行
当前的版画创作领域,传统的木刻版画从表现形式角度看,走到了一个平原甚至瓶颈期,如何突破是很难的课题。也因此,青年一代的很多版画家甚至放弃了这一单纯的形式,而多走上了综合版画创作的路子。

展厅里,徐匡以藏民为主要表现题材的这批独版画,有着黑白照片曝光的色调和视觉冲击力,素描稿细如牛毛的笔触与铿锵有力的刀刻之痕,令人很难想象如此精准的造型能力,如此庞大的绘画与雕刻体量,如此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作者已是80岁高龄的先生。这背后有多少热情且寂寞的耕耘呢。


展览现场

在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看来,纯粹的木刻版画所以走入瓶颈期,因为其表现形式,在今天多元的艺术形态中,已是相对陈旧的。但徐匡先生的这批独版画,其对于木刻版画的创新性突破,无疑是打破了一种尴尬。

“艺术家的了不起就在于,大家都以为某种艺术形式已经面临一堵墙的时候,他能够穿透这堵墙,让大家豁然开朗。”吴洪亮认为,徐匡独版画将版画的传统媒介“木板”作了画和刻的结合,借助材质本身完成了所有的诉求传达。其能够冲出围墙,更关键在于“以刀为笔,意写精微”,艺术家以写意的精神和状态,完成了精微的塑造,这是徐匡独版画的精妙所在。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表示,徐匡先生的作品虽是现实主义的生活表达,但他创新传统版画的创作样式,将现实主题表现地如此充满诗意、情感和想象,这一点是很难的。杨晓阳说:“徐匡先生将原有版画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抽离出来,作为完整的艺术行为,使得版画创作的过程变为了结果,而艺术家在结果中进行了有把握的创造。作者将原版直接示人,更加展现了他对于技法的充分自信。”

北京画院美术馆知名的“二十世纪美术大家”研究系列展,目前仅有两位在世艺术家得以在这一序列中进行展示。王明明介绍说,艺术的独特性、经典性、社会影响力,以及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北京画院判断美术大家的标准。徐匡作为其中之一,名副其实。

在王明明看来,徐匡是寂寞的,徐匡也曾如此回应过。

“但他是孤独与自信地前行,是充实的寂寞,自信的孤独”。王明明阐释说:“一个艺术家要想达到艺术的高境界,必然要走寂寞之道,要走艺术的大道,在寂寞中冷静思考,于孤独中完成艺术上的升华。这个‘道’,即艺术的规律。”

徐匡的一生,不为出名,也没有什么语出惊人的新观念,但他始终徐行攀登艺术的高峰,扎实而稳健,不断证实着艺术最难以持续的一种鲜活性。或许这正是徐匡带给美术同仁的启示。

 

 部分作品欣赏  


 







轉載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DE1NTg1MA==&mid=2651546102&idx=3&sn=fd76e40fe470ecfddb46f983d25b4e1

Share: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网站受reCAPTCHA和Google隐私权政策服务条款适用。